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渠敬东: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4)

来源:经济视野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可以说,康有为提出的经学变革,从历史观上确立了近世现代化的几个基本原则:(1)进化之道。从进化论的角度确立了历史演化的普遍公理,即所谓“孔子

可以说,康有为提出的经学变革,从历史观上确立了近世现代化的几个基本原则:(1)进化之道。从进化论的角度确立了历史演化的普遍公理,即所谓“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用在与时进化”(康有为,1981a:468;亦见楼宇烈,1992)。(2)改革之道。借以孔子代文王的义理,确立了儒家的“变通之道”,即用君主立宪制替代君主专制的政治改革方案,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基础,“故君子当因其所处之时,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上下无常,惟变所适”(康有为,1987:192)。(3)民本之道。“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此专发民贵之义,而恶轻用民命。国之所立,以为民也;国事不能无人理之,乃立君焉。故民为本而君为末,此孔子第一大义,一部春秋皆从此发”(康有为,1981a:468)。(4)工商之道。《孟子微》中说,“孔子尚文,非尚俭也”。“据乱世人少,专于农田;升平世人繁,兼于工商。然均平之义则无论农、工、商而必行者也”(康有为,1987:19)。

不过,康有为虽然未将三世的演绎概说得较为抽象,但将其间的辩证过程讲得很透彻,如他在《论语注》中所说:“一世之中可分三世,三世可推为九世,九世可推为八十一世,可推为千万世、为无量世……有乱世中之升平、太平:有太平中之升平、据乱”(康有为,1984:28;亦参见王泛森,2010);在《中庸注》他又说:“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焉,其统异,其世异,则其道亦异”(康有为,1987:192)。但是,这里有两个历史哲学的重要问题需要明确做出说明:一是历史最终趋向的那个作为普遍历史目的的大同理想究竟是什么?二是三世演化中的彼此转换的关键环节究竟是什么?《实理公法全书》和《大同书》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两书所提的惊世骇俗之乌托邦思想,由“入世界之众苦”说起,到“去”国家、阶级、种族、家庭以及劳动分工各“界”而达致大同之“爱众生”和“至极乐”的境界,几乎塑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一种绵延百余年的抽象理想,在后来的从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诸种意识形态中,我们皆可见其中最基本的精神气质。

然而,由据乱世到升平世的当前史转型,涉及的问题则相当多。在这个方面,西方文明和宗教的融合亦成为了重要因素。康有为认为,欧美诸国内部的民权进化,表征着“大同之先声”,只是国界尚存,导致战争不绝,致祸奇惨(参见朱维铮,1998:17)。但“君主立宪、虚君共和”确是走向升平世的根本出路。这一变法的首要基础是政制改革,但政制改革的目标则是民权之兴,即《官制议》所强调的“国以民为本,则以治民事为先”,要达到开民智、鼓民气的维新气象,就必须以地方自治和合群立会的组织化的办法来建设社会实体,如他所说的那样,“合群之道,众议是尊。舍私从公,宪政攸传”(康有为,1981b:607)。

不过,康氏的另一层想法亦尤为重要,但以往的研究并未给予充分关注。康有为明确认识到,仅有制度建设,并不能彻底实现向升平世的过渡,民众从据乱世中要获得解救,还必须使人心得以安顿。他的“孔教”宣扬虽为人所诟病,但其中的义理仍旧值得今人深思。他认为,西人若不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教化阶段,便无法落实现代意义上的君权向民权的转化,因此,由据乱世过渡为升平世的关键一环,就是要确立一个中国化的宗教时代,经由孔教的升华方能迈入太平世中的世界大同。《孔子改制考》明确提出孔子乃为教主,“立法创教,令人有乐而无苦,善之善者也。能令人乐多苦少,善而未尽善者也。令人苦多乐少,不善者也”(康有为,1998:53)。他意图围绕孔子来建立一个皈依和教化性的宗教王国,以安抚那些民智未开的人心,让他们信仰太平世中的大同景象,进而实现有着中华文明之根本的普遍历史的终极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升平世才是三世进化论的一个关键环节:“政令徒范其外,教化则入其中,天下国之盛衰,必视其教之隆否。教隆,则风俗人心美,而君坐收其治;不隆,则风俗人心坏,国亦从之”(康有为,1988a:287)。在康有为的眼里,升平世之本义,必是一种宗教化的历史阶段,只有在宗教阶段里,才能使举国之民超越君主专制的历史,而为实现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做准备。

因此,在康有为看来,西人依基督教信仰而逐渐开启的现代世界,强烈激发了中国人改造自身文明的创造力,却非纯然是人心的最终归宿。《康子内外篇》分殊了不同宗教的差别,指出“其立国家,治人民,皆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士农工商之业,鬼神巫祝之俗,诗书礼乐之教,蔬果鱼肉之食,皆孔氏之教也……其戒肉不食,戒妻不娶,朝夕膜拜其教主,绝四民之业,拒四术之学,去鬼神之治,出乎人情者,皆佛氏之教也。耶稣、马哈麻一切杂教,皆从此出也……然则此二教者,谁是谁非,谁胜谁负也?曰……孔子之伦学民俗,天理自然者也,其始作也;佛教之去伦绝欲,人学之极致者也”(康有为,1988b:13)。康有为所指的普遍历史之目的,是儒家所谓“仁”与“礼”之辩证关系的呈现,虽然“礼”的基础在于差等和分殊,但“仁”却有着向作为普遍情感的仁爱秩序而发展的趋向,将逐渐消除先天等级次序的自然与人性合一的状态,导向以万物为一体的超越精神(干春松,2011)。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1008/671.html

上一篇:“北方奇观 大美凤凰山”第三届全国摄影大赛落
下一篇:李彦宏在北大毕业典礼上演讲:视野有多远,世界

经济视野投稿 | 经济视野编辑部| 经济视野版面费 | 经济视野论文发表 | 经济视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视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