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应该从娃娃抓起。中国少儿出版的文化交流,应如《马克·波罗游记》之类作品,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存美好,而向往之;应如《道德经》之类经典,春风化雨,在世界上广为青睐。中国少儿出版应提升国际化意识与本土化技巧,以最能跨越国界、融通人心的童书出版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华文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童书应借助本土的文化优势、作者优势,读者优势、出版优势、消费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标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和中国网络文学等世界四大文化现象,努力构建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系列品牌,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出生态形的产业链和可循环的消费圈,为构建世界第五大文化现象而共同努力。
媒体融合中的创新驱动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9亿,其中99.3%的人用手机上网。[8]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年5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9]我国青少年网民约占全国网民的1/5,很多青少年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培生、汤姆森、麦格劳·希尔等国际出版集团都把触角延伸到在线教育领域,少儿出版早已突破了纸媒范畴,成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阵地。
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0]沿着这一方向,少儿出版的融合发展使传统出版业态由单一纸质出版转向以纸质读物为基础,以多种媒体、多种介质、多种载体和多终端来呈现和表达的智能媒体为依托,且媒体交互功能更加强大、读者个性化体验更加良好、读者阅读行为反馈更加及时、阅读服务质量更加提高的融合出版阶段。这种融合并非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简单的嫁接,而是实现了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以此满足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分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我国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出版社正在以跨域、跨界经营延展少儿出版产业链,如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组建了"长江学习工场",建立了我国幼教领域的首个"云平台",线上线下结合,集幼儿园管理系统、课程系统、培训系统、家园互动系统、学习社区游戏系统、点读产品系统和企业对终端消费者(B2C)电子商务平台于一体。如中少总社构建全媒体出版平台,其在少儿期刊、图书的前端策划阶段,就在规划多终端发布的扫码听故事、看动画、听讲座等标配内容,这些内容不是文本与线上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五大领域的教学目的为纲、以读者阅读水平提高为目的、以读者的体验和阅读能力拓展方向、以园内阅读活动教学的线下拓展为依据,在阅读交互设计中,增强了少年儿童阅读行为的过程性交互性(如提示、提问、思考)、自适应性设计(如专刊、专题、专辑和各类可在线定制的阅读活动)以及更加复杂的阅读体验的融合。
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少儿出版的跨媒介属性为其跨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机遇。随着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 (5G)时代的到来,科技带动阅读和学习创新,将来青少年会拥有怎样的阅读和学习环境给我们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目前虽然很多出版社制作了大量的数字产品,但还需要积极探索全媒体产品多样化传播形式和消费模式、吸引少年儿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互动式阅读和交流表达的活动中来,让数字产品真正走进各类用户的终端,实现运营效果的最大化和品牌的最优化,从而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许多出版社和民营机构在这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一方面,他们充分发挥数字出版产品相对于传统读物所特有的优势,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了不同的数字阅读产品,将阅读和学习的过程搬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让学习的过程游戏化。如"2018年度儿童早教APP top10"排名第一的"小伴龙",将故事融入歌舞、唐诗中,带领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互动学习。中少总社开发的"红袋鼠伴读机器人",通过伴读、人工智能(AI)语音对话、微聊等功能陪伴孩子阅读图画书听故事,进行人机对话回答孩子的问题,还可以和家长做到微信语音互联,提高亲子互动体验,随时随地陪伴孩子阅读。另一方面,在技术和数据驱动的视角精准观察基础上,驱动用户价值表达和创意实现,如凯叔讲故事、咔哒故事、少年得到等,他们努力通过阅读行为来体现少年儿童追求的价值,为用户实现了真实的阅读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的真实需求。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082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