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大?:您又是怎么认识杜玉亭老师的?
横山广子?:刚才所说的留在东京大学学习的胡起望和索文清两位老师,在我即将奔赴云南之际,跟他们的妻子取得联系并为我写了几封给云南方面的老师的介绍信。其中一封就是写给杜老师的。杜老师在2月底的时候就来看我。当他得知我确定将调查对象定为白族之后,杜老师就建议我不应该只把目光局限在大理盆地,而应了解更广泛的白族相关的知识。因此他给我介绍了在历史研究所工作、出生于洱源的赵振銮老师。当时赵老师看起来应该是60—70岁的样子,对童年时代的事情记忆犹新,而且当时已经发表了多篇记录家乡民俗与风俗习惯的文章。之后在赵老师晚饭之后的闲暇时间,我就去到赵老师在云南民族学院西院隔壁的历史研究所宿舍里请教赵老师关于洱源县白族的知识。不过,没过几天云南民族学院的外事办公室担心我的安全,提醒我不可晚上随便出门。后来就把时间改在了周末的白天。在这个小插曲里有了一个发现。我在夜晚外出,每天都要路过民族学院旁边的一段下坡路,那些旁边街道的样子和气氛白天与夜晚截然不同。当时我就在思考,其实这与我们的田野调查是有相通之处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同一个地点,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景,所以在我们的田野调查中也有必要随时改变时间,多次访问同一个地点,观察不同的情况。此外,杜玉亭老师第一次来看我的时候,严汝娴老师刚好也住在招待所,我们三个人有幸一起交谈。我之前一直对纳西族感兴趣,严老师和宋兆麟老师一起出版的《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1983 年)一经出版,我就已经在日本入手阅读,并且随身带到了云南。之后严老师也在云南民族学院招待所住了一段时间,我因此有机会和他多次交谈。
张人大?:就听您这么描述,当时的情景都能很生动地浮现在眼前。
横山广子?:除此之外,经由马老师介绍我还见到了云南大学的何曜华老师。他也是一位很热情的老师。在昆明的时候,我还经常去民族研究所的资料室,在那里碰到基本每天都会过来的宋恩常老师,我在日本的时候就已经通过他的著作对其研究有所了解。
张人大?:您当时从北京去到了云南,在云南待了多久?
横山广子:1984年1月末抵达云南,一直待到1986年3月底。
张人大:总的算下来也有2年零2个月了。在此期间有多长时间是在大理进行调查的?
横山广子:在此期间分三个阶段在大理做调查。第一次是 1984年4月至7月,之后一次是1985年2月至5月,最后一次是1985年8月至1986年2月。
(未完待续)
我们这一代:滇云人类学者访谈集萃
尹绍亭 主编
ISBN 978-7-5077-5955-6
2020年7月版
本书精选了20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的学术访谈,以赵捷、林超民、尹绍亭、李国文、杨福泉、邓启耀、何明等深根于云南地区的第三代人类学学者为主,亦收录曾在云南求学或工作过的日本学者秋道智弥、横山广子教授,澳大利亚唐立教授,美国学者施传刚教授,中国台湾的何翠萍教授5人的访谈记录。访谈中,他们不仅分享了各自的考察经历、调查足迹和成长轨迹,也谈到了云南等地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大学学科建设的议题,以及对整个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观察与展望,观点精彩,视野开阔,充分展现出一代人类学学者的学术追求与思想风貌。
序/1
边缘学术与前沿思想
——赵捷研究员访谈录 /?1
从景颇研究到西南界域人类学
——何翠萍教授访谈录 /20
东亚视野中的大理社会文化
——横山广子教授访谈录 /45
吃千家饭,爬万重山
——梁旭研究馆员采访录 /69
矢志如一, 百折不回
——杨庭硕教授访谈录 /94
但开风气不为师
——林超民教授访谈录?/112
以物知史 以物证史
——江晓林馆长访谈录?/136
终是不忘读书心
——顾士敏教授访谈 /149
亚洲、太平洋的海洋和森林生态人类学的足迹与前景
——秋道智弥教授访谈录 /164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尹绍亭教授访谈录 /190
积沙成塔,跬步前行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080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