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们必须打住,看看薛定谔是谁。埃尔温·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物理学方面,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哲学上,他确信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发展了原子理论,和狄拉克(Paul Dirac)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再谈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这本书里,薛定谔在全书的结尾“论决定性和自由意志”中引出的最终结论是,人的不朽。开篇,薛定谔给出了推理的起点: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能否从下面两个前提中引出正确的、不矛盾的结论来:(1)我的肉体作为一架纯粹的机器,是遵循自然界的定律而起作用的。(2)然而,根据无可置辩的直接经验,我知道,我总是在指导着肉体的运动,并且能预见其结果,这些结果可能是决定一切的和十分重要的,在那种情况下,我感到要对运动负起全部责任。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对于所有都是如此。那么,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个“我”?这多少个“我”又对应着多少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为什么还是“我”?如果“世界”是一个统一体,那么这许多的“我”之间是不是也是一个统一体?
在结尾处,薛定谔写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可争辩的印象,即他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的总和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这是完全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他把它叫做“我”。可是,这个“我”又是什么呢?我想,你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你将会发现它不过是比许多个单一资料(经验和记忆)的集合体稍为多一点的东西,就是说,它是一块油画画布,在它上面聚集了这些资料。而且,经过仔细的内省,你将发现你之所谓“我”者,实在是指把那些资料聚集在它上面的那种基本材料(groundstuff)。你可能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国家,看不到你所有的朋友,你可能差不多把他们全忘了;你有了新朋友;你和他们一道亲热地生活,就像你过去同你的老朋友一道亲热地生活一样。在你过着新的生活的同时,你还记得起过去的生活,但是这个事实将会变得愈来愈不重要。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谈论“青年时代的我”;而你正在阅读的那本小说中的主角,也许对你来得更亲切,对你来说,肯定比“青年时代的我”更为生动和更为熟悉。然而你并没有中断,也没有死亡。即使一个有本领的催眠术者,成功地完全抹去了你早期的全部记忆,但你不会觉得他已经杀死了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生命死亡的悲哀。将来也永远不会这样的。耐人寻味的是,爱因斯坦从他的宇宙观之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说:在时间的河流里,过去和将来,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分别。死亡对我来说只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于此,笔者断言——随着量子研究的深入,一个命题将成为事实——精神即是物质,物质孳生于精神。就人类而言,精神是外部世界与人的灵魂之我交互反射的产物,这种产物呈现虚拟的意识形态;而物质则是之我感应外部世界后经人脑加工合成的结果,这个结果表现为实际存在的形态。以上量子大侠们所谓——意识及我和自我等等此类,笔者以为统统可以归类于之我,即灵魂之我。在《之我精神导论》的注释里,对之我是这样解说的——之我或灵魂之我——灵魂之王、灵魂的主宰、灵魂的主人、哲学之我或哲学层次的我。《导论》<流动的灯塔>指出——从客观来看,之我的物质形式是指人体,尤其是指神经组织器官,因发生生理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反应,而产生所谓的生物能量场,而围绕人体尤其集中在大脑部位,并处在其周边的这种能量场的聚集,其核心位置盘踞的是所谓灵魂,灵魂的顶端才是之我,灵魂是之我的载体或外壳。也许难以言传、只可意会,以下我们把《之我精神导论》里的一些片段摘录出来,以期呼应观点结论,并对照观摩量子大侠们的推断和猜想。
<我就是谁>——人之所谓人,动物之所谓动物,其实都是人界定的,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了“我”,一个“我”将人与动物划了一道界线。我,是人身上最醒目的符号!话说人——因为把我天天挂在嘴上,所以对待我熟视无睹;因为太在意或太怕失去我,所以探究我适可而止。我是什么,我是灵魂,灵魂的核心就是我,我是灵魂的主宰,我是人的本质,我是人与人、与动物、与植物、与地球上其它事物区别的征服性肯定。事实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我,我无所不在,我是漂移的灵魂。因为我是灵魂的核心,灵魂之我同样漂移。人啊,有意无意中知悉了灵魂中有我的存在,而人的本质就是对我有强烈的、不间断的体认,时时事事围绕我活着、挣扎着。中国字的我,是一个人手持兵器。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102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