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主义和生命历程视野下朝鲜族女性的跨国流动
李梅花,殷方舟
(延边大学 民族研究院,吉林 延吉 )
摘要:朝鲜族跨国流动具有明显的女性化特点。在朝鲜族跨国人口流动大潮中,女性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对于朝鲜族已婚流动女性而言,跨国流动是其“正常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跨国流动不仅改变了朝鲜族女性的生命历程,也改变了她们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并使她们处于跨国主义双重场景和生命历程连续性的交叉节点。将朝鲜族女性跨国流动的选择和实践置于跨国主义的双重场景,聚焦特定世代朝鲜族女性的个人生命史,考察她们以何种方式接受社会结构变迁,有助于深刻理解她们为了家庭的经济利益,为了未来美好生活而跨国流动的自主抉择。
关键词:朝鲜族女性;跨国流动;跨国主义;生命历程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深刻影响了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社会。朝鲜族不仅开始在国内沿海城市流动,而且开始向国外流动,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朝鲜族向韩国流动的人数逐年递增。*截止2017年11月,在韩朝鲜族人数达677 212人。*也就是说,约占朝鲜族总人口(约183万)37%左右的朝鲜族人口正在韩国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中国朝鲜族也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族裔群体”[1]。
朝鲜族人口流动给朝鲜族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并引起学界关注。对此,中国学界主要聚焦人口流动对朝鲜族社会的影响、朝鲜族在跨国流动中的认同及其跨国网络。韩国学界主要关注朝鲜族在韩国的社会文化适应、人口流动对朝鲜族共同体的影响、朝鲜族跨国网络的形成及其功能。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以朝鲜族流动女性为中心的研究成果。事实上,自朝鲜族跨国流动伊始,朝鲜族女性就“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2],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流动大潮的主力军。需要指出的是,朝鲜族女性的流动已由传统的“依附移民”转变为“自主移民”。[3]据韩国法务部外国人登录统计,朝鲜族女性一直占朝鲜族流动总人数的50%左右。对此,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朝鲜族女性跨国婚姻移民及其对朝鲜族社会的影响。相对而言,韩国学者比较关注朝鲜族女性婚姻移民在韩国社会的适应及朝鲜族“流动的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migration)”现象,特别是关于后者的研究超越了单纯关注女性经验的层次,将其流动置于全球化时代国际劳动分工的重构背景中,深入考察朝鲜族女性在跨国流动的生活经验和身份变迁,指出朝鲜族女性虽然在跨国流动过程中弱化了母亲身份,强化了“性别化个人”身份,但流动女性作为母亲的身份“缺席”是实现家庭“生计维持和改善”的前提和手段。[4]伴随2007年韩国政府颁行访问就业制,朝鲜族的跨国流动更加便利,朝鲜族流动女性更能积极发挥“远距离母性”[5]功能。
不过,关于朝鲜族流动女性的现有研究虽然从行为者视角揭示了她们的个体流动经验,但对理解其身处跨国主义场景中的双重性和矛盾性的解释还不够充分。的确,朝鲜族流动女性从各自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地选择了流动,但她们作为跨国流动者毕竟只能以“少数者”和“流动者”的身份在两个以上的空间生活,她们的流动在多重空间(流出地和流入地)和多重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中交错重叠。从这一点来看,现有研究并没有充分揭示朝鲜族流动女性是如何在持续的双重性和偶尔的冲突性环境下做出的选择。为此,本文拟从跨国主义和生命历程的视野,把朝鲜族女性跨国流动的选择和实践置于跨国主义的双重场景或空间中,以强调性别、空间和时间、生命历程对理解朝鲜族女性跨国流动体验的重要性。
本文的分析资料主要来自通过深层访谈收集的个人口述生命史。笔者曾于2014年5月至9月在韩国和50多位在韩务工的朝鲜族女性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本文的分析资料节选了其中的口述史资料。
二、研究视角:跨国主义和生命历程
所谓跨国主义,即离开一个地方的移民者到另一个地方成为定居者后,千方百计地试图把流出地和流入地这两个地方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与维系连接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多维社会关系的进程。跨国主义视角注重流动者的跨界性(cross-border),强调流动者的生活取决于跨国社会场景(trans-national social fields)。美国学者Linda Basch、Nina Glick Schiller和Cristina Szanton Blanc较早提出跨国主义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她们认为,所谓跨国主义,是移民建立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边界的社会场景(social fields)的社会过程。跨国移民(trans-migrants),是建立和维持跨界家庭、经济、社会、组织、宗教和政治多重联系的群体,他们借由多重的联系抵御或回应流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移民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多重参与,是跨国主义的核心要素。[6]由于移民在流出国和流入国的多重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是以移民建立的网络关系为基础,所以跨国社会网络对跨国移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 Alejandro Portes等学者主张,跨国移民研究应以移民个人及其支持网络为单位。[7] 后来, Faist又把跨国社会场景发展为跨国社会空间(transnational social spaces),将移民体系视为打破边界的过程,在新的社会空间里,两个或多个民族国家是构成其中的一部分。[8]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1019/722.html
上一篇:假装脱节极限设伏,DWG战队通过视野布置的战术
下一篇:财赋:开放视野面朝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