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外国客商在厦门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丝国家馆”参观。(姜克红 摄)
每一片繁花锦簇的土地,都曾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对于如今引人向往的“国际花园城市”福建厦门而言,这句话的意义愈显深刻——
40年前,炮击金门的硝烟初散,偏居祖国东南的海防前线,厦门一边修复着战争带来的创痕,一边探索着通往未来的方向;40年后,改革开放的东风正劲,立于世界东方的经济特区,一边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笃步向前,一边在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鉴中展示着“中国经验”。
回望历史,开放无疑是厦门经济特区40载峥嵘岁月的关键词。厦门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座海岛小城到国际化现代化都市的华丽转身。品读铭刻在这座城市当中的“世界印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厦门,正以其独有的魅力与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
广交天下:展现中外友好“金名片”
6月,初夏午后,横亘在厦门岛与鼓浪屿之间的鹭江碧波澄澈,浪花轻涌。宽阔海面上,一艘白色三层客轮正在缓缓前行。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客轮之上歌声悠扬,一场特殊的云端歌会正在进行。来自厦门多个合唱团的20多名合唱团员身着盛装,深情演绎了《鼓浪屿之波》《美丽尼斯》等歌曲,而这场演出的指挥,则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法国尼斯歌剧院合唱团指挥吉洛里奥·马涅尼尼。
“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艺术交流活动,增进我们两国人民的友情,增进我们两个美好城市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也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全世界人民,面对共同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是不会被打败的。”厦门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阙全安说。
2014年,厦门与法国尼斯缔结国际友城关系,双方在文化、艺术、教育、旅游等领域始终保持着紧密合作。疫情发生后,两座相隔万里的城市一直牵挂着彼此,第一时间向对方表达慰问,并捐赠了大批防疫物资。
在云端歌会现场,吉洛里奥·马涅尼尼为中国的歌者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由尼斯歌剧院合唱团录制的歌曲合唱《茉莉花》。双方约定,疫情消散时,一定再次携手合作。
相隔千万里,同唱一首歌。这是自成为经济特区以来,厦门与世界深度互动、彼此交融的一个缩影。开放为厦门赋予了无限发展生机,也让这座城市把朋友交到了世界各地。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至今,厦门已经陆续与13个外国城市结成国际友好交流城市,与20个外国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连续六次荣获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奖;同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112个国家、上千个城市畅通了交流渠道;与2000多个海外商协会、社团保持良好的互动;同各国驻华使领馆保持频繁的往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更是直接选择在厦门设立总领事馆。
“朋友圈”不断扩大让厦门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友城”格局。而城市间的友好往来,又进一步为民间交往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如今的厦门,已经成为展现中外友好的一张“金名片”,是无数海外民众的向往之地,汇聚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情谊与寄托。
作为厦门大学的美国专家,64岁的潘维廉已经在厦门生活了32年。早已把厦门当做“家乡”的他,自称是一位地道的厦门人。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文明城市、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潘维廉成为厦门改革发展史上一件件盛事的见证人。2002年,他作为厦门市的发言人,倾情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为厦门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立下大功。
在厦门官任国际社区,生活着来自4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境外人士。法国厨师格雷格的法式餐厅就位于社区附近的新港广场。从2002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格雷格在此后数年间辗转于深圳、广州、上海、香港等多个城市,最终选择在厦门安顿下来。
如今,格雷格与祖籍江西的妻子已在厦门生活了十余年,两个儿子也都在厦门出生。“厦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格雷格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仿佛闻到了久违的故乡的味道。”
4月25日,搭载出口欧洲防疫物资的X8098次货物列车在厦门海沧站鸣笛出发,开往德国汉堡。(魏培全 摄)
联通五洲:“海丝”和“陆丝”无缝对接
7月7日,世界最大的新一代集装箱船、韩国现代商船旗下的“现代格但斯克”轮停靠在厦门海沧港区的集装箱码头。此次航行是“现代格但斯克”轮的处女秀,造访厦门港后,它将运载着装有衣服鞋帽、机电产品、数码产品等商品的近3000个标准箱,一路向西,前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大港口。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090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