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把道德看作虚假意识形态为由,而认为他拒斥道德,这种看法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抽象化了。似乎马克思批判和拒斥的不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一般性意识形态,要把人还原到没有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不需要思想和精神的纯动物生存状态;似乎他批判和拒斥的不是资产阶级道德,而是全部的道德,要把人带回到不需要行为规范的无政府状态;似乎他批判和拒斥的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权利正义,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正义。而马克思批判的恰恰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既进行了道德批判,同时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只要不把二者与它们的具体语境割裂开来,使之成为没有具体社会历史内涵的空洞词汇,就不存在所谓的道德批判和批判道德之"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
共产主义信仰是马克思道德观的源泉
马克思基于人的现代发展程度,审视人的现代生存境况,揭示了资本逻辑和"物的统治"的现代境遇。他指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前景,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社会分层变革,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从科学层面看,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和持续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价值论层面看,这是马克思基于审视现代性的时空境遇确立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承载终极价值的理想人格及其家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为内容,展望了"最适合于和最无愧于""人类本性"的生活图景,蕴含着真善美等价值理念,并赋予它们全新的含义。
1864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要求工人进行兄弟般的合作,要"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1871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明确指出,"加入协会的一切团体和个人,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而不分肤色、信仰或民族"。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基于共产主义信仰及其承载的价值理念,马克思坚决拒斥和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性质的法权道德观,并对以资产阶级观念为根本内容的现代意识形态展开激烈的批判。塔克、伍德等人只关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拒斥而忽略它的资产阶级性质,只看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向往而没看到它的信仰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道德观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道德观的独特之处在于,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深刻地阐述了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实质,批判了资本主义道德原则的意识形态本质,确证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非正义性。马克思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阐发了人类的正义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这不仅使道德问题的探究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道德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可能找到永恒不变的、各阶级普遍认同的一致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非历史的观点指出:"他不懂得一定时代中生产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蒲鲁东先生看不到现代种种社会体制是历史的产物,既不懂得它们的起源,也不懂得它们的发展,所以他只能对它们作教条式的批判。"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本身是历史性的,"历史"的原初意义是指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道德是人类对其历史性生存的合理性的自我追问,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的观念表达与价值评价。人类社会生活中依附于物质生产的道德观念必然也是历史的、相对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在他们的理论研究生涯中,致力于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阐明与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永恒的,而是一个产生、发展与衰亡的历史过程。与此相应,他们致力于抨击与批判各种"永恒真理"与"永恒正义"的意识形态,阐明人类的正义追求、道德范畴、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以及规范等,都是历史性的。马克思指出:"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所以,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性的和暂时的产物。"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082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