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由民间艺人进行创造,他们将严谨又秀丽的构图形式与南通本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其纹样形式逐渐稳定,从清朝开始逐渐拥有本地特色。蓝印花布纹样的产生也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末清初由于频繁的战争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减少、劳动力低等情况的发生,因此急需人口补充,有关生儿育女题材的蓝印花布纹样应运而生,如“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等多子题材纹样多在南通出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应用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取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南通北部的如东、海安和如皋这三个老县区,经济条件差些,当地人民多向往温饱富裕的生活,因此当地人民爱用“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希望能多子多孙、年年有余;在南通的南部的通州、海门和启东这三个区,除了“麒麟送子”“吉庆有余”外,还有“状元及第”“麻姑献寿”“三星高照”等纹样,他们希望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能够更加幸福,希望后世子孙能够考中状元,所以用“状元及第”来表达他们的期望。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纹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审美取向,有着它独有的文化底蕴。
4结语
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呈现出朴素、自然以及和谐的风格特征,纹样千姿百态、色彩朴素雅致,对于“青、白”二色运用独到,同时“青白”也寓意“清白”,希望人们一尘不染,清白做人。实用与耐用的南通蓝印花布,其纹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很多吉祥纹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且不断的丰富和精炼,也体现了物质实用和精神实用的统一。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色彩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其拥有鲜明、严谨的艺术特色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1] 吴灵姝,倪沈键,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3.
[2] 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
[3] 陆岚.湘南学院学报[J].中国传统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2006(3):74-76.
[4] 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南通分会.南通蓝印花布纹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86.
1南通蓝印花布起源与发展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起源于唐代,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明代是其重要的发展时期,清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吴邑志》记载:“药斑布,其法以皮纸积褙如板,以布幅阔狭为度,錾镞花样于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如糊刷之,候干方可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才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有如描画[1]。”此中就记载了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蓝印花布纹样的构成大多都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经济基础,形成了不同地区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纹样的种类多达几百种,每一种纹样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满足了当时老百姓的内心需求。蓝印花布广泛运用于于被面、包袱布、帐檐、门帘、衣裳、枕巾、肚兜以及围涎兜等家用产品中。蓝印花布继承人们为了继承和发展蓝印花布,将蓝印花布进行创新,因此现在的蓝印花布也运用于装饰产品中,更多的则是运用于旅游产品中,在南通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中都有展出。南通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常年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温和宜人,如此独特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南通成为棉花的高产地区。南通在历史上就以生产“南通小布”著称,当地农家人多有自耕自织的习惯,所以纺织出的棉布都非常精美。棉花的兴起和纺织技术的发展,为蓝印花布的产生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南通蓝印花布在以前是老百姓的家纺生活用品,因其耐磨、耐脏、透气及性价比较高而深受农家的喜爱。蓝印花布纹样被广泛运用于室内装饰、服饰、年画、剪纸、雕花木版及民间刺绣中,从人们结婚生子到百年后事,蓝印花布无不存在于人们的民俗文化中。它朴实无华的特性正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特点不谋而合,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而蓝印花布图案的构成更是记录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它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满足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社会的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开始改变,特别是到了20世纪之后,洋布、洋纱开始进入中国,而蓝印花布因其色彩较为单一,制作工艺较为繁琐,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从而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2南通蓝印花布纹样艺术特色点、线、面是蓝印花布造型的基本元素,以点构线,以线构面,其纹样则有“舍其形、求其神”的造型手段,由于蓝印花布工艺形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纹样是由点和断线构成,很少会出现长实线和大面积块面。大小、形状不同的点和线段,通过组合排列形成非封闭的图形,灵活自由、虚实相生[2],构成了内容丰富、形态万千的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3],并且采用点和线的中心构图法,使得纹样具有一定得节奏和韵律[4]。蓝印花布的图案构成与平面构成的对称、重复、发散等特点相似,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南通蓝印花布图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构图饱满,但不拥塞,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在蓝印花布的图案中对称和和重复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凤戏牡丹、仙鹤寿桃”这两个图案都运用了对称的构图形式,根据其内容结构进行有序的排列,虚实结合,根据使得画面整齐饱满,内容丰富。“百事如意、榴开百子”这两个图案运用了重复的构图形式,整齐划一,生动活泼,形成一派祥和的气氛。淳朴素雅的蓝印花布在纹样题材的选择上也是独具匠心,由于它的图案样式来自于民间,因此大多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心理诉求等息息相关,同时也反应了人民的审美情趣。南通蓝印花布的构图大多都有对称和饱满等特点,但也并非杂乱无章,总体看来也是有序而富有内涵。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几何类、文字类等,虽然图案多种多样,但是它所要表现的主题却是一致的,都是含有吉祥和美好祝愿之意,满足了人民的内心需求。如动物类题材的百事如意,采用四方连续纹样的构图方法,运用百狮来寓意百事,将狮子戏球的样子铺满整个版面,加上莲花、牡丹的点缀,有序而紧凑,内容丰富,生动活泼。3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发展与当地经济文化的联系蓝印花布起源于江苏,从明末清初开始传入南通,而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发展与南通的经济状况及本地文化紧密相连。南通,位于江苏东南部,江海交汇之处,为江海门户。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也因为战争原因,移民文化根植于南通,都为这江海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通最早的先民是远古传说中五帝时代的东夷部落,他们因为战争进行迁移,南通的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因此南通首先留下了北方文化的影子。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全国战乱不断、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原人民南下,使得南方文化得以发展。在南通的历史上又很多北方人南下,南方人北上,西部人南迁的情况发生。南通的北部有山东的齐鲁文化;南部的长江彼岸是吴越文化区域;东部临海,又有沿海文化的影响;西部是中原地带。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南通成为南北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得以碰撞之处,再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具有过渡地带文化的显著特征,从而形成了南通独有的江海文化,而这独有的文化也赋予了南通蓝印花布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由民间艺人进行创造,他们将严谨又秀丽的构图形式与南通本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其纹样形式逐渐稳定,从清朝开始逐渐拥有本地特色。蓝印花布纹样的产生也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末清初由于频繁的战争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减少、劳动力低等情况的发生,因此急需人口补充,有关生儿育女题材的蓝印花布纹样应运而生,如“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等多子题材纹样多在南通出现。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应用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取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南通北部的如东、海安和如皋这三个老县区,经济条件差些,当地人民多向往温饱富裕的生活,因此当地人民爱用“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希望能多子多孙、年年有余;在南通的南部的通州、海门和启东这三个区,除了“麒麟送子”“吉庆有余”外,还有“状元及第”“麻姑献寿”“三星高照”等纹样,他们希望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能够更加幸福,希望后世子孙能够考中状元,所以用“状元及第”来表达他们的期望。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纹样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审美取向,有着它独有的文化底蕴。4结语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呈现出朴素、自然以及和谐的风格特征,纹样千姿百态、色彩朴素雅致,对于“青、白”二色运用独到,同时“青白”也寓意“清白”,希望人们一尘不染,清白做人。实用与耐用的南通蓝印花布,其纹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很多吉祥纹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并且不断的丰富和精炼,也体现了物质实用和精神实用的统一。南通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色彩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其拥有鲜明、严谨的艺术特色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参考文献:[1] 吴灵姝,倪沈键,吴元新.南通蓝印花布.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3.[2] 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3] 陆岚.湘南学院学报[J].中国传统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2006(3):74-76.[4] 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南通分会.南通蓝印花布纹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86.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qikandaodu/2020/0828/548.html
上一篇: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下一篇:沼山镇基督教中心堂乐队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