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视觉文献,尤其时政类的题材,除了上海租界里石印的《点石斋画报》等少数风俗类绘画外,大部分是国外西文刊物制作的,且保存在国外图书馆和私人收藏者手中,需要不断寻觅。赵省伟于2009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近年来,他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孜孜不倦地搜罗各种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国外报刊。经过他和团队的努力,英国的《图片报》《伦敦新闻画报》、法国的《全球画报》《小画报》、意大利的《周日邮报》《周日论坛画报》《人民画报》和各式各样的欧美老杂志上刊载过的资料被充分发掘出来,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得以看到从前的影像,读到昔日的报道,获悉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和日常生活,当初在华的外国观察者——摄影师、记者、军人、商人,是用怎样的视角记录的。
赵省伟及其团队的编辑和出版效率很高,不断有新著问世,给读者带来意外惊喜。同时,他们的工作又使大家相信,还有更多资料等待寻找。
我在近代史研究中,历来留意老照片的应用,不仅是为了给著作配插图,更是为了寻找时代的感觉。通过观察相貌,知晓研究对象长了怎样的形象;通过观察历史旧事发生的场景,推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可以从老照片上观察民俗,了解生活细节,感受文明进步和社会变迁。但我自己并不到拍卖会上举牌,也很少直接到国外杂志上掘宝,主要来源是网络、朋友馈赠,以及享受赵省伟这样执着的“老照片猎人”持之以恒地蒐集和出版带来的成果。去年以来他出版的选题中,我尤其关注《海外史料看李鸿章》《意大利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99-1938》和《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向读者展示的丰富多彩又令人紧张窒息的历史场景,令我深受震撼,常常掩卷叹息;也有不少照片,激发我进一步探究和考证的兴趣。毫无疑问,视觉图像的冲击力,往往大于文字记录;视觉图像再现的场景,会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难以忘怀。其巨大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对这两套丛刊的最大期望,是印制质量能够更精美和更清晰。
1896年9月12日《科学美国人》杂志,记录了李鸿章访美时在华尔道夫饭店会见纽约报界时的谈话,展现他对美国发起排华运动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国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的精通。李鸿章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排华法案》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他们想排挤吃苦耐劳的华人。李鸿章追问:“如果我们清朝也抵制你们的商品,拒绝购买美国商品,取消你们的产品运往清朝的特许权,试问你们将作何感想呢?”他还说:“把廉价的华人劳工逐出美国究竟能获得什么呢?廉价劳工意味着更便宜的商品,顾客以低廉价格就能买到高质量的商品。”李鸿章的结论是,“美国自诩代表了最为先进的现代文明,但在这个案例中,美国的劳工和劳工市场都是不自由的。”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101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