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采购中心总监杨韬也认为,目前,显示产业配套本地化面临诸多挑战,例如,Spacer、ACF、ODF胶等上游资源匮乏;COG\\FOG目前行业上已有国产实绩,但量产的资源有限;IC、LTPS玻璃基板、APCF等存在技术瓶颈,性能不匹配产线或客户产品要求。
京东方首席采购官组织模组材料企划中心中心长袁曲平表示,偏光片上游材料供应商生产据点集中在日本和韩国,由于技术瓶颈和品质管控原因,当前本土化比例较低。
与显示材料类似,中国显示产业核心关键设备大部分依靠国外厂商,中国面板生产线绝大多数核心设备都来自国外。何文超指出,中国在产线设备的布局,目前仅在检测类、激光类、MOD类及FA类等设备有突破,但是封装、蒸镀、曝光、成膜、蚀刻等其他核心制程设备研发及制作还有较大成长空间。但是杨韬表示,设备开发投入资金大,且研发周期长,国内研发进度赶不上设备更新迭代节奏,国内设备本土化任重道远。
如何提升国产配套率?
如果中美科技战进一步延伸到显示产业上游设备和材料,中国面板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提升显示产业配套本土化率刻不容缓。
张百哲认为,我国显示器件产业生态链建设应该以强链为主、补链为辅、全链布局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强化LCD产业链,争取将高端LCD培育成具备反制能力的行业,进一步延长技术和市场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解决柔性OLED产业链瓶颈问题,在中小尺寸方面补齐技术短板,提高生产线的良率和稼动率,在中大尺寸OLED方面争取率先实现柔性或印刷技术的商品化。
与此同时,紧密跟踪Micro LED、量子点、激光全息等新技术发展,关注技术原理上的变革,厘清技术发展关键节点和发展前景,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协同攻关,预先设计全产业链布局,应变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冲击。
中国各大面板厂商已经意识到促进显示产业配套本土化的重要意义,不只是降本或者提效,还是保证显示产业安全的一种预防性策略,防止中美科技战进一步波及到中国显示产业的良性发展。京东方、TCL华星、维信诺、天马、龙腾光电等厂商都在积极扶持本土化配套企业,加快推动显示产业配套本土化发展进程。
袁曲平表示,京东方将对潜在国内配套厂商进行前期方向性引导及规划,协助国内厂商共同开发,联合攻克技术难关,持续完善国内平板显示产业链,推动国内供应商提升国产化配套能力与应用水平。京东方正在加速推进国产化导入及扩大使用量。从2018年-2024年,京东方每年向国内厂商采购材料和设备订单金额增长幅度将保持在20%-30%,2020年采购金额将达到六、七百亿元以上,2024年将进一步提升至1600亿元。
何文超认为,面板厂商应该扬长避短,着重提升已覆盖材料本土化采购比重。目前,我国部分显示材料和设备已经实现本地化,但是TCL华星本土化采购比重还很小,需要持续扩大,例如,提高偏光片、液晶材料本土化采购份额,扶持性采购本土化中后段设备,提高国产化覆盖率。
与此同时,我国应该突破短板,补齐国外垄断缺失环节;优化生态,形成产业上下游发展合力;前瞻布局,加快培育印刷OLED技术。
杨韬认为,政府可以加大政策引导,给予一定资金扶持;面板厂商则应该串接上下游,研发前置、联合开发、战略合作、协同破局,助力显示产业配套国产化。
天马制定了本土化采购未来五年规划。未来五年,天马MOD本土化采购率将提升至100%,OLED MOD本土化采购率将提升至30%;ARRAY设备本土化采购率将提升至10%,OLED设备本土化采购率将提升至5%;2021年天马将与某大客户战略合作,完成套料多元化方案验证,到2023年LCD材料国产化采购比例提升15%。杨韬相信,天马通过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中国面板产业越来越多的材料、设备将实现国产零的突破,未来中国显示行业将由大变强。
刘传珍表示,受限于国外供应商的专利、技术垄断,目前仍有部分关键材料、设备尚未实现国产化,需要上下游联合技术创新,确保供应链安全。维信诺将不断提升已国产化设备的采购比重,提升湿制程设备国产化比重50%以上,提升蒸镀工艺屏体段设备的国产化比重至70%以上,提升模组段设备国产化比重至80%以上;加快国产设备的验证进程,积极推进相关设备的测试和验证工作,针对易受限制的关键设备,提前与国内厂商进行联合开发;积极推进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加快验证中的激光切割、屏体自动检测等验证进度,并在新项目中实现批量采购;构建上下游战略联盟,寻找国内实力较强的厂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全面合作,促进国产设备快速突破,并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和资源,助力国产设备的验证和测试。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zonghexinwen/2020/0914/600.html
上一篇:申遗视野中的东方茶园
下一篇:云南试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