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是否繁荣,主要取决于其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强不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思潮之间的相互激荡和文化产品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对文化的要求更高,这一切的焦点都指向了文化创新。新时代是鼓励文化创造的时代,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深入人民、扎根群众,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活力充分迸发。
三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文化是有根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返乡”的路,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越是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就越要坚持文化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色,进一步夯实当代中国人站稳脚跟的基础,在全球舞台上鲜明地亮出中国特色。
新中国文化发展70年,是不断开放、面向世界的70年。文化领域每一次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和手段上的重大革新,都为文化发展带来宝贵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我们愈加迫切地需要在开放的文化视野中加强文化创新创造,在多元文化竞争中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70年文化建设鲜明体现了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要义。文化发展既要顶天立地,更要铺天盖地;既需要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家、艺术大师和名家,也需要大量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骨干。
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需要依靠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媒体融合发展时代,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大批文化名家、领军人才。同时,文化发展还要接地气。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发展要坚持与时代同行,做到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使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真正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民族本位、依靠自身力量,更要有世界眼光、现代意识和全球视野
21世纪以来,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为世界所广泛认同,文化繁荣是国家发达的鲜明标志,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民族本位、依靠自身力量,更要有世界眼光、现代意识和全球视野,在文化开放中增强实力,使中华文化伴随中国文明型崛起成长为世界主导文化形态之一。70年的文化成就充分说明,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增强“世界的就是中国的”这一意识,勇于以中华文化发展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坚持在人类文明视野中不断开拓创新。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自强意识,增强文化自觉能力。70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在不断增强。面对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我们不仅要提升文化自强的意识,更要增强文化自觉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上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对此,我们应当形成一种世界文化共享和世界文明通约的意识,提高为全世界人民供给主流文化产品的能力,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表征。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开放意识,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文化开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能满怀信心地开放,造就文化艺术的姹紫嫣红、百花齐放、气象万千。相反,文化发展一旦故步自封,就会走向凋零,甚至沦为文化沙漠,从而扼杀一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它不仅展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内生动力,也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使之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超越“冲突”,融合发展。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在文化融合中促进文化的繁荣兴盛。“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只有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正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才能夯实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更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支撑,只有在多元竞争中,文化才能相互促进。文化包容发展既要有主流价值的引领,又要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竞争;既要在包容中谋求发展,又在发展中展现包容,从而铸就文化发展的价值高地。
文章来源:《经济视野》 网址: http://www.jjsyzz.cn/qikandaodu/2020/0818/499.html
上一篇:浅析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下一篇:《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编写说明和教学方式的变